吳曉波:張旭豪「換一種心情打籃球」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Ellie 70 2018-04-03 綜合

作者:吳曉波(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葛嶺路五號有173個石階,很多人爬上來都會氣喘吁吁。張旭豪上來的時候,倒還氣息鎮定,33歲的他畢竟年輕。這幾天,餓了麼與阿里的收購交易到了最後的時刻,他一定沒有睡好,前天,他還去打了一場籃球,輸掉了。

我跟他見面的時間是4月1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江南午後。

不出意外,在見面的第二天,4月2日,阿里就會宣佈以95億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餓了麼,這將是本年度全球互聯網最大的一筆現金收購案。1985年出生的張旭豪將得到數十億元的現金,並結束十年的創業生涯。

我跟他只是閒聊,不想讓他在交談中再有任何的緊張。不過,在兩個小時裏,他還是十多次抓亂了自己的頭髮。

張旭豪的創業有三個特點:大學研究生未畢業就辦公司了,餓了麼是從大學校園引爆的,他用互聯網的極客精神再造了一個最傳統的行業。這三點,非常的「矽谷」。

6cf3262c00cde904b83f8b612ac54cec

用他自己的話說,「當時就是想創業,可是能幹什麼並不知道,四個哥們兒整夜整夜地策劃,沒有任何的頭緒,外賣倒是叫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實在等不及了,我說,咱們索性就做網上外賣的生意吧。」

這是一個特別平常無奇的開始。當時的交大閔行校區,起碼有十多個像他這樣的創業小團隊。餓了麼之所以能僥倖跑出來,是因為張旭豪從第一天起嘗試着把供需雙方的需求都引導到網上來交易:學生在電腦端下單,餐廳在電腦端接單。餓了麼自主開發出一款名為Napos的交易軟件,據他說,這是全球第一款完全互聯網化的閉環式外賣交易軟件。

在創業的前三年,餓了麼一共發展了五十家小飯館,員工最多時有五十人,後來因為開拓上海白領市場不力,跑掉了四十六個。張旭豪特別感謝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他在2011年投了100萬美元,「他連公司都沒來看一眼,如果發現只剩下四個人了,不知道還夠膽投嘛。」

網上外賣的爆發,發生在智能手機普及之後,張旭豪無比幸運地踩中了一道好賽道。他遇到的真正的勁敵是美團的殺入。王興有做地推的經驗,餓了麼與美團的外賣人員曾經為了搶地盤,當街鬥毆。

餓了麼的十年成長,就是一個野蠻化的狂飆過程。中國的外賣市場一直處在高速擴容的通道里,多年保持三位數的增幅。餓了麼的員工曾在半年時間裏,從200人增加到2000人,目前的員工數為1.6萬人,註冊配送員更為驚人的300萬人。

在張旭豪看來,在行業爆炸期,速度與業務增長,比精細化管理重要得多。

他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不過性格中有殺伐鬥狠的一面,喜歡肢體對抗,大着嗓門說話。他讓我想起騰訊「創業五人組」中的那個營銷總裁曾李青,他們都身材健碩,舉止豪放,夏天就直接T恤、花褲衩和赤腳穿拖鞋。

阿里對餓了麼的全資收購,註定會是這幾天財經世界的一個大熱點。

我問張旭豪,你最擔心什麼?

他說,他不擔心餓了麼的未來。經歷過去幾年的快速成長,餓了麼覆蓋全國2000個城市和200萬家商戶,形成了龐大的客戶規模,而它的蜂鳥配送網絡,更可能成為阿里新零售的物流基礎設施,以結構性能力,一舉解決淘寶、天貓乃至盒馬鮮生等電商系統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事實上,在過去的一段時期,張旭豪一直被兩個問題所困擾。一是美團的降維打擊,王興的多元化佈局讓他在對付餓了麼時,有更靈活的手段和更低的流量成本,二是燒錢的速度,餓了麼仍處在燒錢期,以它目前的百億美元級市值,任何財務投資人都會揣度再三。

所以,在張旭豪看來,沒有第二個「最優選擇」。甚至,他樂觀地認為,「整體加入阿里後,阿里的多元流量開放,讓我們可以對美團也來一次降維打擊了。」

至於會不會被阿里「消化」,我的看法倒與張旭豪很接近。此次全資收購是一個「積木式併入」,阿里系統內並沒有一塊大型業務單元能夠「吃掉」或「消化」餓了麼——這完全不同於美團與大眾點評、滴滴與快的、攜程與去哪兒的關係,也跟餓了麼收購百度外賣的情形不同。

甚而,餓了麼的交易性格和狼性文化,倒與阿里的風格很是對味,張旭豪的個性,似乎天生是一個阿里同路人。

張旭豪所擔心的,卻是一個很花邊的話題:餓了麼被收購,大家又會討論上海少了一家互聯網獨角獸公司。

張旭豪會有什麼改變?這倒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被阿里整體併入後,他仍將擔任公司的董事長,而總裁一職將由阿里派出。從昨天起,數十億現金的擁有和創業者身份的剝離,對於這位33歲的年輕人意味着什麼,他似乎還沒有來得及去細細地想。

他就跟我講了一個細節。

他從高中開始就酷愛打籃球,還是學校的籃球隊長,曾帶領球隊獲得過上海市冠軍,現在他仍保持着每周打一次籃球的習慣。每次打球,他都跟拚命一樣,一定要贏,不贏不爽。每場球打完,都要復盤,如果輸了,會沮喪半天。

一個多月前,阿里收購餓了麼的大方向確定。「最近幾次打球,我突然發覺自己的心氣好像沒有那麼足了,覺得勝負的結果似乎不再那麼要緊,重要的是享受打球的過程。」

他說着說着,自己也像一個大孩子一樣地笑了起來。

這僅僅是一個多月的改變。那麼,半年後呢,一年後呢,五年後呢。

每一次創業,創業者與他創辦的企業,都體現為一個合作關係。

創業者催生了一家公司,它在基因上只屬於他,同時,公司也參與了創業者的性格改造,它們互相成就與折磨,如同一對為愛糾纏的情侶。這種合作關係鮮少基於理性:往往更基於慾望、恐懼或渴望。

在葛嶺路五號的大桂花樹下,張旭豪還跟我分享了一個創業的初心故事:

十年前,他偶爾看了一部講述比爾·蓋茨和喬布斯的電影《矽谷海盜》。他對同學、後來的創業小夥伴康嘉說:「過去我對商業的感覺是價值的搬運工,但是看了這部電影以後,就感覺是價值的創造者,我創造了一個東西出來,我能改變世界,並且只要有激情和信仰就能改變世界。」

這份初心,如果還在,那麼,一切就都還在。

本篇作者 | 吳曉波 | 本文編輯 | 馮迪

責編 | 鄭媛眉 | 主編 | 魏丹荑 | 圖片 | 視覺中國


本文來源:http://www.jiemian.com/article/2031475.html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