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2)—“双主体”模式下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新机制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Rose 93 2018-09-17 綜合


人才培养(2)—“双主体”模式下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新机制
韩     旭

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省中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c6291c1ade8ecab9ab8ab6141f75a92c

人才培养(2)——“双主体”模式下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新机制

21afdcd4ab959682ebb4b55369b03a31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7月13日,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关于 医教协同深化中医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要求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创新。中医人才一方面担负着治病救人,保卫国民生命健康的责任;另一方面承担着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的重任,其培养质量关乎民族医学的走向。在这种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和附属医院共同组成高等中医教育的办学主体,这种医教协同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 式,符合院校制下的中医人才培养规律,是培养适应医药卫生发展需求的中医人才的可行途径,是汲取高校和医院双方优势资源下的必然选择。



1   常德艺双馨并举,强化“双主题”文化育人理念

人文素质教育是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医学有其自身特有的来自“医乃仁术”的规定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诉求和分量[1]。对中医人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并不是当代院校制下的产物,而是对古代中医教育理念的承袭。古代医学教育理念对中医药人才的人文素质要求是十分明确的,强调“为人”的思想与“为医”的使命结合起来,注重习医者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医者要展现“以其术仁其民”的人格力量[2]。无论在古代中医人才培养理念中,还是近现代中医人才培养理念中,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中医人才始终是一个重要主题,如何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将中医“大医精诚”治病救人的崇高精神传承下去意义重大。

做到德艺并举是医家的最高修养。医生对病人进行对症施救时,除了思索致病因素给出合理性的治疗方案,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同时做到对疾病本身高度关注又做到维护病人尊严。参照古今中医名人案例,进行归纳总结,可以发现最终成为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家都需具有如下共同点:

首先,注重医家人格修养,即有深厚的中医人文素养;

其次,才是拥有高超精湛的医学技术。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了医者所应具备的品质: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所谓医者必须“以德为先”[3]

然而,面对巨大的职业风险和偏低的职业收入,入职后的中医人才会有巨大的生存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的理想信念很容易发生偏差,一但需要在个人利益和职业道德之间做出选择,医学人道主义的含义便会不断淡化。

661cdd2194050301dfc4288caa36db54


2   对整合内外要素,探索“双主体”文化育人机制

文化育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 度看,文化育人工作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的“要素”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统一整体。各个要素 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层次、规则 和内部联系而形成的有机整体[4]。因此,在校院协 同育人背景下,为了确保中医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从整体出发,最大限度发 挥个体要素功能,确保达到预期的育人效果。


2.1  加强中医文化环境建设,构建环境育人机制

(1)传承中医文化。中医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5]。中医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核心观念,中医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两个重要贡献:一是提出了自然与人相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二是提出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和谐观。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长久的,通过中医文化提升人文素质同样具有长期性,需要以传承中医文化为培养中医人才人文素质的契入点,对现有课程体系、书本教材、教学形式、授课内容进行优化,突显中医人文精神的导向性作用,做到中医临床理论培养与中医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寓中医文化于中医临床知识学习之中。


(2)打造人文校院。中医药高等院校和附属医院是中医人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同时校园环境是传播中医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影响和决定了身处其中人的精神风貌和行为风格,更体现了中医人的价值追求。打造中医人文校院要做到:第一,主体全覆盖,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和医院的各类建筑设施;第二,风格要统一,打造的是院校中医人文环境;第三,内容有区分,学校和医院功能不同面向人群不同,医院更要突出“大医精诚”的人格精神;第四,方式要恰当,针对校院建筑物功能不同,宣传要做到形式有区分,与建筑功能匹配。


(3)强化人文关怀。注重对中医人才的人文关怀,其本质是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应该做到以人为本。中医人才成长过程中,其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个体都会有相应的新心理问题的产生。刚入校园时,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同学,会导致心理孤单,想要尽快适应新环境,认识新朋友。在医院实习时,有医患沟通的困扰,心理可能比较困惑。毕业季面临找工作时,就业压力大,内心比较焦躁不安。当这些问题产生时,及时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增加交流沟通,对中医人才精神和价值层面给予更多关怀。


2.2  加完善校院工作机制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1)完善沟通机制。人文素质培养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育人工作中会出现难题,这些会阻碍既定育人目标的实现。校院“双主体”要将中医人才素质培养工作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双方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建立起沟通机制,对育人工作进展状况进行交流,协调解决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明确职责分工。高等中医药学校和附属医院要明晰文化育人工作的管理机制,建立起分工合理、权责对等的育人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校院虽然具体分工不同,对应的责任义务也是不同的,但都在如何做好对中医人才进行人文素质培养这一工作的大框架之下,院校应该定期召开阶段性专题会议,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进行报告,相互借鉴学习工作做法。


(3)构建考核体系。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任重道远,需要校院双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双主体”分别做好负责的事情,切实将工作落到实处。为此,在人文素质培养工作中,为了最大程度地调动校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需要建立文化育人效果考核体系,对优秀者进行表彰奖励。构建文化育人质量考核体系,既是对工作人员工作的检验,也是为了找出人文素质培养工程的优化方向。文化育人工作成效难测量,需要院校双方分别构建各具特色的测量体系,对做优秀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充分调动全体工作人员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14aa4ecb949a5953fb4a99cfd5a639a3


3   依托多方资源,构建“双主体”文化育人体系

3.1  依托学校资源,培育品牌文化

(1)建设人文课堂。课堂是最重要的学校资源,通过课堂以现身说教的形式对中医人才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时间短印象深的作用,利用好课堂至关重要。首先,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人文课程的比例;其次,在讲课时可以将古今中外名中医的个人事例引入课堂,并开展讨论环节,引发大家的积极性;最后,设计出与人文课堂教学目的相应的人文素质考核方式。


(2)优化教师队伍。“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人的影响作用是潜移默化的。高校领导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严格把关新进教师的人文素质,坚持德才并重,开展针对教师队伍的人文课堂学习,如鼓励各专业的教师都学习中医文化类课程,建设一批中医药院校的通识课程。


(3)打造特色社团。社团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招新的形式吸引学生参与,具有影响范围广、影响作用大的特点。社团通过举办活动将校园文化动态的表现出来,彰显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高等中医药院校需要打造以中医核心理念为价值观的社团,并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或推出社团文化产品,使自身成为传播中医文化的重要载体。


3.2   用好附院资源,注重实践育人 

(1)创新床边教学。床边教学(besideteaching)就是在实际病人身上进行临床教学[6]。这种教学方式对临床技能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实践性的特点,学生除了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外,还应掌握通过与患者交流准确获得病史的能力。只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礼貌温和对患者进行询问,才能在最短时间得到最准确的答案。带教老师要意识到床边教学是人文素质培养的好载体,同时是中医风貌在患者面前的一次展现,需要注意与患者之间交流时的措辞,以及对患者身体进行检查时的肢体语言。


(2)跟师门诊学习。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这4个步骤,收集患者信息,对病症进行识别。相比较西医通过仪器检查确诊,中医更注重与患者的交流,可以说中医是一门交流的医学。中医人才跟师门诊学习,可以观察老师是如何通过“问”了解患者起病原因、发病经过、既往病史等情况的。“问”是医患沟通的一种形式,可能会产生沟通障碍,这是因为医生对患者语言的理解和询问语言的选取导致的交流问题。比如,年长的患者说话可能含有方言用语,医生不能准确理解其表达含义;患者询问自身病因,医生用专业语言来表述可能导致患者听不懂更加急切。这些都是产生医患矛盾的潜在因素,中医人才通过跟师门诊学习,能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积累更多与患者交流的经验。


3.3   规范各项教学活动 

借助社会资源开展义诊活动。义诊是推动中医人才走出校园、走出医院、走向社会的宝贵时机,通过义诊能直接检验中医人才人文素质培养工作质量的高低。义诊活动的开展需要校院“双主体”协同组织开展,义诊对象主要包括社区群众、同城学校学生、福利机构人员、公益性事业单位。开展义诊的时间需要考虑自身实际水平和义诊对象做好沟通;同时,也要增加具有节气特点的义诊活动,进一步弘扬“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开展义诊表面看是服务广大群众,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其实对自身来讲也是一次珍贵的学习机会。群众具有群体特性,因为义诊对象的不同,中医人才能得到不同类别能力的学习,比如,对社区群众义诊能加强沟通能力,对学校学生义诊能培养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对福利机构、公益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开展义诊能加深对中医文化中“仁心”的理解。

 

作者:包桉冰1 黄桂成3 汪悦3 徐俊良3 唐德才3 文庠2 韩旭2# 

1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 

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京 210029; 

3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3



参考文献:

[1]张艳清,杜长林,张旭平.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64-65

[2]郭香云,许兰兰,王利明,等.中医文化对提高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21(Supp2):435-436

[3]贺惠娟,邢彩珍,王向荣,等.中医文化背景下院-校一体化人文关怀教育模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6,27(4):971-972

[4]李峰,王元彬.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机制与载体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4,6(3):73-77

[5]文庠,吴勉华.传承中医文化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6-8

[6]王锁彬,贾建平.重视床边教学全面提高实习质量[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624-626


文章来源:《中医教育ECM》2018年7月


门诊地点:江苏省中医院门诊三楼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三、六上午,周四下午



本文來源:http://mp.weixin.qq.com/s?src=11×tamp=1537116843&ver=1126&signature=iE1E3VT3Ajj1K1tZ4gYpikEKreSLeDJb*AMOHEYEDuihmjcnYG9ERD5*XFQW6Mj7QoYIJGeUk3PNg2fCfbG5P97ETSWqpPbjOyeD9JSjNT35ici02TidR3B5jbTdYQsK&new=1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