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與聽力喪失的關聯:破解耳鳴的神秘面紗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Jocelyn 0 2025-06-01 健康

失 聽,聽力測試香港,聽覺測試

一、耳鳴是什麼?

耳鳴是一種常見的聽覺症狀,患者會在不具備外部聲源的情況下,感知到耳內或腦內的聲音。這種聲音可能表現為嗡嗡聲、嘶嘶聲、鈴聲或其他形式的噪音。耳鳴並非疾病本身,而是多種潛在問題的症狀表現。根據持續時間,耳鳴可分為急性(短暫)和慢性(持續超過6個月)兩類;根據成因,則可分為主觀性耳鳴(僅患者能聽到)和客觀性耳鳴(醫生也能檢測到)。

導致耳鳴的原因多元且複雜,其中最常見的與聽力系統損傷相關。香港衛生署數據顯示,約15-20%的成年人曾經歷過耳鳴,其中40歲以上人群發生率更高。除了失 聽外,其他可能原因包括:長期暴露於噪音環境、耳垢堵塞、中耳炎、梅尼爾氏症、頭頸部外傷,甚至心理因素如壓力與焦慮。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藥物(如高劑量阿司匹林)也可能引發耳鳴副作用。

1. 耳鳴的定義與種類

醫學上將耳鳴定義為「無外界聲源時的聽覺感知」,其聲音特徵因人而異。根據香港聽力學學會分類,常見類型包括:

  • 脈動性耳鳴:與心跳同步,通常與血管異常有關
  • 神經性耳鳴:聽神經受損引起,多伴隨聽力下降
  • 肌肉性耳鳴:中耳肌肉痙攣導致,聲音類似咔嗒聲

2. 耳鳴的可能原因

香港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指出,約80%的耳鳴案例與聽覺系統損傷相關。內耳毛細胞受損後,大腦聽覺皮質會產生「代償性興奮」,錯誤解讀為聲音信號。其他系統性原因包括:

成因類型 具體原因 比例
聽覺系統 噪音傷害、老年性聽損、耳毒性藥物 65%
全身性疾病 高血壓、糖尿病、甲狀腺異常 20%
心理因素 焦慮症、抑鬱症、長期壓力 15%

二、耳鳴與聽力喪失的關係

臨床觀察發現,耳鳴與聽力損失常相伴發生。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約60%的聽力受損者同時有耳鳴症狀。這並非巧合,而是因為兩者共享相同病理機制——內耳毛細胞或聽神經損傷。當聽覺傳導通路出現異常,大腦聽覺中樞會試圖補償缺失的信號,從而產生幻聽現象。

1. 耳鳴是聽力喪失的警訊嗎?

耳鳴確實可能是聽力受損的早期預警。香港防癆會聽覺中心數據指出,在突發性耳聾患者中,約70%會先出現耳鳴。這是因為輕微的毛細胞損傷尚未影響到日常聽力,但已足以觸發神經系統的異常放電。建議持續耳鳴超過一週者,應進行專業聽覺測試,特別是:

  • 單側耳鳴(可能暗示聽神經瘤)
  • 伴隨眩暈或平衡問題
  • 突然加劇的耳鳴

2. 為什麼聽力喪失會引起耳鳴?

聽力學家提出「中樞增益理論」解釋此現象:當外周聽覺輸入減少(如失 聽),大腦會自動調高聽覺通路的敏感度。這種神經可塑性變化原本是為了補償聽力損失,卻可能過度放大背景神經活動,被感知為耳鳴。香港大學研究團隊透過fMRI發現,慢性耳鳴患者的聽覺皮質與情緒調節區域(如杏仁核)存在異常連接,這解釋了為何耳鳴常伴隨焦慮。

三、如何診斷與治療耳鳴?

完整的耳鳴評估需要多學科合作。在香港,標準流程包括耳鼻喉科檢查、聽力測試香港機構提供的純音測聽,以及必要時的影像學檢查。治療方案取決於根本原因,現行方法可分為三大方向:病因治療、症狀管理和神經重塑。

1. 詳細的耳科檢查與聽力評估

專業的聽覺測試應包含:

  • 純音測聽:確定各頻率聽閾值
  • 耳鳴匹配測試:量化耳鳴的音調與響度
  • 言語辨識測試:評估實際溝通能力

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50歲以上或有噪音暴露史者應每年進行聽力篩查。私立機構如香港聽覺中心提供更精密的檢查,包括耳聲發射(OAE)和聽性腦幹反應(ABR)。

2. 耳鳴的治療方法

目前尚無「根治」耳鳴的單一療法,但多種方式可有效緩解:

治療類型 具體方法 有效率
聲治療 白噪音機、助聽器、音樂療法 60-70%
心理治療 認知行為療法(CBT)、正念減壓 50-60%
藥物治療 抗焦慮藥、改善微循環藥物 30-40%

四、缓解耳鳴的自我療法

除專業治療外,患者可透過生活調整減輕症狀。香港耳鳴協會提出「3S原則」:Sound(聲音)、Stress(壓力)、Sleep(睡眠)。

1. 避免噪音刺激

長期暴露於85分貝以上環境會加速聽力退化。建議:

  • 使用降噪耳機時保持60/60原則(音量不超過60%,時間少於60分鐘)
  • 在嘈雜環境佩戴耳塞,特別是地鐵(香港地鐵噪音達90分貝)

2. 調整生活作息

壓力會加劇耳鳴感知,可嘗試:

  • 規律運動(如太極、瑜伽)
  • 咖啡因與酒精攝取減半
  • 建立固定睡眠時間表

五、耳鳴患者的心理調適

慢性耳鳴常導致「耳鳴-壓力-失眠」惡性循環。香港心理衛生調查顯示,約35%耳鳴患者出現臨床級別焦慮。

1. 如何面對不適感

接納與承諾療法(ACT)建議:

  • 將耳鳴視為「背景音」而非威脅
  • 練習專注於當下感官體驗

2. 尋求專業支持

香港有多個支援管道:

  • 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耳鳴互助小組
  • 醫院管理局轄下心理輔導服務
  • 智能手機應用程式如「Tinnitus Relief」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