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怎麼辦?兒科醫師教你正確使用探熱針與居家護理
寶寶發燒的原因:常見的感染與其他因素
寶寶發燒是許多家長最常遇到的健康問題之一,尤其是嬰幼兒時期,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各種感染。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5歲以下兒童因發燒就診的比例約佔兒科門診的30%,其中以病毒感染最為常見。
嬰幼兒常見的發燒原因包括:
- 感冒:由鼻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通常伴隨流鼻水、咳嗽等症狀。
- 玫瑰疹:好發於6個月至2歲的幼兒,高燒3-4天後出現皮疹。
- 腸病毒:夏季常見,可能引起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峽炎。
- 中耳炎:嬰幼兒耳咽管較短,感冒後容易併發中耳感染。
- 尿路感染:女嬰及未割包皮的男嬰風險較高,可能只有發燒而無其他明顯症狀。
除了感染外,寶寶發燒還有一些特殊情況:
- 疫苗接種後發燒:這是免疫系統正常反應,通常發生在接種後24-48小時內,體溫多在38.5°C以下。
- 長牙發燒:爭議較大,多數專家認為長牙可能引起輕微體溫升高(37.5-38°C),但若超過38°C應考慮其他原因。
- 環境因素:過度包裹、高溫環境可能導致嬰兒體溫調節失常。
值得注意的是,3個月以下新生兒發燒屬於醫療急症,應立即就醫,因其免疫系統不成熟,敗血症風險較高。
如何幫寶寶量體溫?正確使用各種探熱針
準確測量體溫是判斷寶寶健康狀況的第一步。市面上有多種探熱針可供選擇,家長應根據寶寶年齡和配合度選擇合適的類型。
寶寶適合使用的探熱針種類:
- 電子探熱針:測量快速(約10秒),安全性高,適合各年齡層。
- 紅外線耳溫槍:測量耳膜溫度,需正確對準耳道,適合6個月以上嬰兒。
- 額溫槍:非接觸式測量,但易受環境影響,適合初步篩查。
- 奶嘴式探熱針:適合2歲以下嬰幼兒,需含在口中約3分鐘。
不同探熱針的測量方法及注意事項:
測量部位 | 適合年齡 | 正常體溫範圍 | 注意事項 |
---|---|---|---|
肛溫 | 0-3歲 | 36.6-38°C | 最準確,需塗抹凡士林,插入約2.5cm |
腋溫 | 各年齡 | 35.9-37.2°C | 需夾緊探熱針5分鐘,易受環境影響 |
口溫 | 4歲以上 | 35.5-37.5°C | 測量前30分鐘避免進食飲水 |
耳溫 | 6個月以上 | 35.8-38°C | 需拉直耳道,左右耳可能有差異 |
如何安撫寶寶,順利完成體溫測量:
- 選擇寶寶安靜或睡眠時測量,避免哭鬧影響準確性。
- 測量前先向寶寶解釋過程,即使他可能不完全理解。
- 使用安撫奶嘴或玩具分散注意力。
- 對於抗拒的幼兒,可先在家長身上示範測量。
- 測量後給予擁抱或讚美,建立正向連結。
特別提醒:使用探熱針發燒測量時,應避免在寶寶剛洗澡、進食或劇烈活動後立即測量,最好等待30分鐘,以獲得準確結果。
寶寶發燒的居家護理:飲食、穿著與環境
當確認寶寶發燒後,適當的居家護理能幫助緩解不適並促進康復。香港兒科醫學會建議,若寶寶體溫低於38.5°C且精神狀態良好,可先觀察並進行居家護理。
寶寶發燒時的飲食建議:
- 母乳寶寶:增加哺乳頻率,母乳中的抗體有助對抗感染。
- 配方奶寶寶:按平時量餵養,可適當增加少量水分。
- 已添加副食品的寶寶: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蘋果泥,避免油膩或高糖食物。
- 水分補充:發燒會增加水分流失,可少量多次給予溫開水或電解質水。
- 食慾不振:不必強迫進食,但需確保水分攝取。
寶寶發燒時的穿著建議:
- 選擇純棉、透氣的衣物,方便散熱。
- 避免過度包裹,傳統「捂汗」觀念可能導致體溫更高。
- 若寶寶手腳溫暖,可穿單件薄衣;若手腳冰冷寒顫,可適度保暖。
- 睡覺時蓋輕薄毯子,隨時觀察有無出汗過多。
環境調節:
- 保持室溫在24-26°C,濕度50-60%。
- 使用風扇或空調時避免直接對着寶寶吹。
- 每天開窗通風2-3次,每次15-20分鐘。
- 避免帶寶寶到人多密閉的公共場所。
物理降溫方法:
- 溫水擦浴(32-34°C),重點擦拭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
- 避免使用酒精或冰水,可能引起寒顫或酒精中毒。
- 退熱貼可暫時緩解不適,但降溫效果有限。
何時應該帶寶寶看醫生?判斷危險訊號
雖然多數寶寶發燒是自限性的病毒感染,但某些情況下必須及時就醫。香港醫院管理局建議,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帶寶寶就診:
年齡相關的就醫時機:
- 3個月以下:任何發燒(肛溫≥38°C)都需立即就醫。
- 3-6個月:體溫≥38.5°C或發燒超過24小時。
- 6個月以上:體溫≥39.5°C或發燒超過3天。
危險警示症狀:
- 精神狀態改變:嗜睡、難以喚醒或異常煩躁。
- 呼吸困難:呼吸急促、肋骨間凹陷、鼻翼搧動。
- 皮膚出現紫斑或出血點。
- 頸部僵硬或囟門膨出。
- 持續嘔吐或腹瀉導致脫水(尿量減少、哭無淚)。
- 抽搐或意識喪失。
就醫前準備:
- 記錄發燒時間、最高溫度及探熱針發燒測量方式。
- 觀察並記錄伴隨症狀(咳嗽、皮疹等)。
- 準備疫苗接種記錄和既往病史。
- 帶上正在服用的藥物或保健品。
- 準備更換衣物、尿布和安撫用品。
特別提醒:若寶寶有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免疫缺陷等),發燒時應更積極就醫。
預防寶寶發燒:日常保健與疫苗接種
預防勝於治療,建立良好的日常保健習慣能有效減少寶寶發燒的機會。根據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數據,按時接種疫苗可預防70%以上的嬰幼兒發燒性疾病。
預防感染的衛生習慣:
- 勤洗手:照顧者和寶寶都應在進食前、如廁後徹底洗手。
- 避免接觸病人:流行季節減少到人多密閉場所。
- 定期清潔玩具和常接觸物品表面。
- 避免與寶寶共用餐具或咀嚼食物餵食。
- 咳嗽禮儀:教導大孩子咳嗽時遮擋口鼻。
增強免疫力的生活方式:
- 母乳餵養:至少持續6個月,母乳含有多種免疫因子。
- 均衡飲食:適量攝取各類營養素,避免偏食。
- 充足睡眠:新生兒每天需14-17小時,幼兒需11-14小時。
- 適度戶外活動:接觸自然光有助維生素D合成。
- 規律作息:建立穩定的飲食和睡眠時間表。
疫苗接種計劃:
- 按時接種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中的疫苗,包括:
- 卡介苗(出生時)
- 乙型肝炎疫苗(出生、1個月、6個月)
- 五合一/六合一疫苗(2、4、6個月)
- 肺炎球菌疫苗(2、4、12個月)
- 麻疹、腮腺炎及德國麻疹疫苗(1歲、小一)
- 可考慮自費接種輪狀病毒、流感等疫苗。
- 接種後觀察30分鐘,注意可能的發燒反應。
最後提醒家長,寶寶發燒時保持冷靜,正確使用探熱針監測體溫,並觀察整體狀況。多數情況下,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的自然反應,適當護理後會逐漸康復。如有疑慮,隨時諮詢兒科醫師,切勿自行使用退燒藥或偏方。
相似文章

冷暖空調常見問題解答:讓你不再煩惱,輕鬆解決使用上的疑難雜症

醫管局轉介超聲波診所全攻略:流程、費用、注意事項

醫管局磁力共振轉介流程詳解:一步到位,不再迷路

打造舒適睡眠環境:除了枕頭,你還需要注意這些

告別借錢中介:教你如何聰明理財,擺脫財務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