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近視愈來愈多,父母一定要知道這些事實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Snowy 99 2023-04-06 健康

兒童近視愈來愈多,父母一定要知道這些事實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發現,中國的近視人數高達6億,等同於大家中國人口數的將近一半,因此我國青少年的近視早已高居世界第一在美國青少年的近視率才是25%,澳大利亞僅為1.3%,德國的近視率也控制在15%下列。

為什麼近視更喜歡大家中國的孩子?

自己的媽媽是近視,因此兄妹幾個都有近視,能夠兒童近視控制鏡片說這些年因近視引起的煩惱真多,有些工作沒辦法做,不少的運動都不敢玩。近視的確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許多麻煩。

而我國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主要原因有五點:

1、家長的不在乎

一次出去做活動時看到一個家庭帶孩子,而孩子在玩手機,就好意的提示道,孩子玩手機不要玩太久,看太近哦,之後近視就不好看了。

而媽媽卻無所謂的說:近視也沒什麼啊,自己近視我認為也沒什麼不方便,便是戴個眼鏡罷了,而且以後科學這麼發達,到時不願戴眼鏡,就給孩子做激光手術就行了,無需這麼糾結。

所以家長無所謂的態度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視力,想一想孩子看下電視,父母無論,孩子看書久也不管,長此以往小孩就更容易近視了。

2、近視是代代遺傳

近視是世代相傳的,的母親高度近視,說是一出生雙眼就看不清了,造成我們家裏幾個孩子都是近視,而大哥讀書讀到初中就沒讀了,因此近視很淺,只是200度那樣,而其他的兄妹都達到500以上的高度近視。

醫療界廣泛認可,病理性近視(近視600度以上)的男子與病理性近視的女子融合,兒女發病的機遇在90%以上。假如與近視眼基因攜帶者融合,兒女可能有半數是高度近視,而同正常視力或中低度近視者融合,兒女發生近視眼的機會是1/10。

3、不正確的應用電子設備

並不是說孩子就絕對不能看電視,看電視能夠但是要注意年齡和時間控制,有些孩子把手機和電視當做孩子的電子保姆,這樣的做法是非常不妥當的。

提議孩子在3歲前不要使用電子設備,如果想用電子設備看書的話,提議是家長看著讀給孩子聽,也可以讓孩子聽,不推薦讓孩子看。孩子的視力在高度發育的過程中,看動畫會讓孩子更容易出現視力疲勞。

而孩子3歲之後每次看提議不超過20分鍾,一天不超出一個小時。並且看完電子設備以後要休息,所謂的歇息並不是說讓孩子看書或者看其他的,建議是看室外綠色的植物,或者出去開展戶外活動。

4、書包太重,作業太多

不久前在微信群裏看到一個家長說他們家侄兒每日做作業都提到12點,一天直接在作業桌子上睡了過去,第兩天父母才發現孩子長睡不夠了。

因此孩子的作業多得孩子的身體都累更何況是hoya兒童近視控制鏡片應用這麼多的視力。

《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表明:四年級學生數學、語文每科平均每天作業時間在30分鍾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3.6%、40.4%,在60分鍾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4.7%、21.5%,在2小時以上的比例分別為4.4%、8.7%。

小孩連睡眠的時間都被縮小了,回到家裏除了用餐肯定就是拼命的寫作業了,因此雙眼壓根就沒得好好的歇息。

5、戶外運動少

尤其是城市的孩子,如同關在籠子裏的小鳥,每天就是站著陽台上看看外邊,而外邊也是高樓大廈,也沒有太多有益於孩子視力調節的綠植。

而每天就是兩點一線,院校和家裏,在學校每天被學業壓著甚至業餘時間都拿著複習了,而到了家中又被工作壓著,每日戶外運動的時間幾乎為零。如今眼科專家都在號召:放學後把孩子趕來室外去,才是保護眼睛的好方法。

2015年《自然》雜志發布的一篇文章表明:小孩在戶外做什麼不重要,不論是戶外活動還是野炊,只要戶外的時間充足近視患病率就低。

看看我們中國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成績兒童近視控制鏡片很關注,對孩子眼睛是否近視卻不引起重視;我國近一半人有近視,並且高度近視也不少,這些近視的人完婚生娃後就很容易把近視遺傳給下一代;不少家長為了讓孩子平靜下來,都是把一部手機或者電視直接塞給孩子了事,對孩子看電子產品的年齡和時間沒去把控;而教育部每年喊減負,孩子的背包則是越減越重,工作越減越多;孩子睡眠的時候都被壓縮了,戶外運動更變成妄想。


網站熱門問題

什麼是永久鏡片?

永久性隱形眼鏡,也稱為植入式隱形眼鏡 (ICL),是一種位於眼睛內部的鏡片 - 位於眼睛晶狀體的前面,而不是位於眼睛表面的一次性鏡片。

近視是殘疾嗎?

一般來說,近視(近視)在美國不被視為殘疾.它不會使一個人有資格享受政府福利或ADA住宿. 然而,如果不加以控制,進行性高度近視會導致視力下降和失明. 法律失明被視為殘疾.

近視度數是多少?

輕度近視為0 D至−1.5 D,中度近視為−1.5 D至−6.0 D,高度近視為−6.0 D或更高. 病理性近視發生在−8.0 D以上,儘管視網膜疾病,白內障和青光眼對視力的相關威脅也可能發生在中度和高度近視患者中.

相似文章